欢迎来到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国青少年艺术人才网

  •    服务热线:400-8105-280

专注10

专注30+城市

服务100+团队

服务12000+人才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家庭美育

陈思奋:浅谈《弟子规》的伦常之美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6-11-28 14:41:57

浅谈《弟子规》美

                                                        陈思奋

童蒙养正


古德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教育应该从儿童着手,所谓童蒙养正。

儿童天真未泯之时,最容易教导,也最需要教导,所谓“先入为主”。“三字经”说:“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一段黄金时期,藉由先哲的风范,薰习我们的子弟,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禀性淳良的儿童,那么,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他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关心教育的家长,千万不可轻忽。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中国自古以来,每家都重视家教,家教的这些文献、规范,留下来的有几百种,而《弟子规》是中国家教的集大成,是将每一家家教的精华统统集中在一起。读这一本《弟子规》,就把中国几百家的家教统统教读到,难能可贵。《弟子规》内容采用至圣先师孔子的《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清中叶以来,此书最为流行,一度作为私塾的必读课本,堪称是童蒙养正,教育子弟孰伦尽份、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从形式上看,《弟子规》概括简练,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读起来琅琅上口,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特征。由于它易记易诵,所以也就容易在生活中践行,或在社会上加以普遍推行,成为人们共同遵守是非、善恶、美丑的行为标准,避免了墨子所说的“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的情况。

从内容上看,《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

从《弟子规》所蕴涵的教育规律上看,它特别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问题。《大学》上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弟子规》内容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弟子规》的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编写次序分别是入则孝、出则弟(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就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首孝弟(悌),次见闻”。这完全符合古圣先贤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

《弟子规》上还强调,道德教育同样也是有先后次序的,那就是“首孝弟(悌)”,即从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心开始,培养起一个人“泛爱众”的能力。这是因为,孝的教育,培养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的情感。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做出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而且,把孝悌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孝经》上也讲“长幼顺故上下治”,可见“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

 

和谐社会


有华人问:《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教育的小学读本,为什么大人还要学?中国古籍《礼记·学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是强国富民之本。其实,只要仔细翻阅这本书,一定就会找到答案。大家都学《弟子规》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公,爱我中华、爱我“地球村”,美我中华、美我“地球村”。二是为私,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为中华民族后继有人,脉脉相传。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由天道而来的人道,总括起来有五个字,就是公、诚、仁、中、行。公,就是无私、公平、公正;诚,就是诚实无欺,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仁,就是仁爱,人与人之间互相敬爱,助人为乐;中,就是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不左不右,恰到好处;行,就是行动,就是力行,就是做。这五个字,是中华文化中做人做事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道统,指引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一定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公、诚、仁、中、行这五个字也是《弟子规》的灵魂,《弟子规》实际上是对这五个字的全面正确的诠释。我们说《弟子规》是孔孟思想的根,也是中华文化的根,是说由《弟子规》阐述的这五个字集中了中华文化的大成。只要我们大家都能认真学习实践《弟子规》,就一定能够解决好包含经济危机等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外在形式和运行机制。市场经济的长处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生存发展的积极性,带来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它的短处在于最大限度地刺激人们的自私自利性,导致两极分化、分配不公、苦乐不均,引发包括经济危机在内的各种危机。既要发展市场经济,又要避免它的弊病,这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西方国家的精英一直在寻找克服市场经济弊病的良方,至今没有找到。西方文化的基因是以物为本,以斗为贵,其核心价值观是竞争→斗争→战争→人类毁灭。在这种文化基因制约下,西方国家过去、现在和未来,根本无法解决市场经济的弊病,只好向中华文化求救。

1988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的联合宣言:二十一世纪人类要想生存,必须吸取两千五百前的孔子的智慧。

市场经济是供求经济,受供求规律支配。供小于求,或者供不应求,必然发生生产匮乏危机;供大于求,或者供过于求,必然发生生产过剩危机。几百年来在世界上发生的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危机。最理想的供求关系是供求平衡,或者供求大体平衡。能不能做到呢?能。问题是看你想不想平衡。市场经济是由人操作的,只要真想做到平衡,就能做到。生产过剩危机是人的自私自利性的产物。由于社会分工,一部分人掌握了大量的生产资料,从事商品生产,这些人为了一己之私利,追求高额利润,拼命发展生产力,同时又千方百计压低劳动者的工资,以致造成了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和有支配能力的需求不断减少的严重矛盾,其结果是社会商品生产过度,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广大劳动者想买又没有钱买,于是便产生了生产过剩危机。这就说明,生产过剩危机完全是自私自利造成的,如果把人们的自私自利之心克服,变高利少销为薄利多销直到微利而销,就是能基本上达到供求平衡了,那不就没有经济危机了吗?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积累了五千年的治国方法、经验、智慧,对于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弊端,仍然可以给出救治的良方。这正如一个企业家所说,如果想要去学习企业管理的经验,在一个拥有200年和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熏陶的企业之间,他肯定会选择向后者学习:虽然一个拥有200年历史熏陶的企业也一定有其成功的经验,但毕竟不如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熏陶的企业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如今,也确有一些开明的企业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把《弟子规》的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理念引入企业管理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008年10月和2009年5月,青岛大洲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一届、第二届“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文化”企业家论坛上,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总裁李慕松先生的演讲《中华文化成就和谐菲尼克斯》、北京汇通汇利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胡小林先生的演讲《中国传统文化带动经济良性发展的经验分享》,就为我们提供了运用中华文化创建“中国式管理”的最佳案例,更加坚定了我们通过学习《弟子规》,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的信心和强国富民的信心。

《弟子规》通篇讲的是爱,要求人们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弟子规》上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就是说,要爱天下的父母兄弟,真正做到“泛爱众”。人们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有高尚道德品的人。谁还去做那种伤天害理,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广大劳动者痛苦上的事情呢?

《弟子规》上讲:“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是教育人自小从孝道出发去掉私心,培养公心。

《弟子规》上还讲:“凡出言,信为先。”这是教育从小要言行一致,不说假话,要说真话,真诚待人,童叟无欺。想想看,让既有爱心又有公心和诚心的领导从事市场经济济工作,一定能够做到供求平衡,哪里会有经济危机呢?没有经济危机,其他的社会危机也就随之消失了。

社会在形态上要建设和谐社会,这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人之初,性本善,人类社会本来是和谐发展的。当然,也有不和谐时候,那是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使一些人受到种种污染,才使人性中的动物性有所滋长,产生种种不善的行为,导致社会不和谐。不过,这种不和谐是暂时现象,经过调整以后,又会复归于和谐。社会是多种生存单位的组合体,也就是多种利益的组合体。要使社会和谐,就要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怎样才能调整好呢?中华古圣先贤根据天道给我们想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在全社会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使每个人各行其道,以道奉行,使各种利益得到很好的处理,社会就和谐了。

毕业于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理工大学及澳洲昆士兰大学的钟茂森教授撰写的《圣贤教育的闪光》一文中讲到的: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代代相传。这种美好的教育教我们的是什么呢?——教我们的是伦常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教我们做学问道德的功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教我们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教我们处世态度: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教我们待人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以上修身、齐家、治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总纲,全部体现在《弟子规》的教学中。

《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恩欲报,怨欲忘”,“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是超时空、超阶级、超族群的,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


美好人生


华人伦理讲的是人际关系之道。人一生下来就面临着五种关系,就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和君臣(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叫五伦。《中庸》上称此为“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说,这五伦关系是宇宙自然的现象,不是哪个人发明创造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与大自然规律完全相同。五伦是道,随顺五伦就是德。我们老祖宗提出的“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就是德。“十义”做到了,五伦关系就顺了;五伦关系顺了,家庭首先就和谐了。家和万事兴,每个家庭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弟子规》从“入则孝”入手,详尽地讲了子道。例如,听父母之命,养父母之神,暖父母之心,谏父母之过,待父母之病,葬父母之身,祭父母之魂,把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讲到了极致。接着,又讲了悌道,就是“兄道友,弟道恭”。并且还讲了兄弟和睦的方法:“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随后,把悌道由家庭扩大到社会,扩大到孝敬天下的父母和天下的兄弟姐妹,以至于“泛爱众”。随后,又讲了友道:“凡出言,信为先”;“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所有这些讲的都是伦理道德。

有华人说,《弟子规》上只讲子道,没有讲父道。我们知道,《弟子规》是童蒙养正的读本,重点在于从工作出发小给孩子扎善根,所以,没有明确地讲父道。其实,《弟子规》通篇讲的都是爱,自然也包括了父爱,父爱就是慈。父母对子女的爱从来是无私的,无微不至的,不讲自明的。

也有华人提出,《弟子规》中没有讲夫妇之道。夫妇关系实际上是兄弟姐妹关系,属于悌道。《弟子规》关于兄友弟恭的教导,同样适用夫妇关系。

在物质文明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的。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足以证明古圣先贤遗留下来的智慧、经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寰宇,带给人类幸福美满。

《弟子规》适合所有家庭、学校、政府、企业、团体,适合各种年龄的人读诵、学习,近年来已在世界各地蔚为一股风潮,被国内外许多幼儿园、小学列为课程之一,被许多公司企业领导推崇,视为提高员工素质、管理企业的的至上法宝。家庭、学校、企业、社区学习《弟子规》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夫妻和睦了,孝敬父母了,学生尊敬老师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员工素质提高了,邻里相处融洽了。

希望,我们现在从学习《弟子规》开始,从我心开始,从家开始,学用结合去营造和谐人生、社会、地球村。

祝愿家家都美美、满满,人人都是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