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国青少年艺术人才网
服务热线:400-8105-280
专注10年
专注30+城市
服务100+团队
服务12000+人才
阅读量:次 发布时间:2016-11-28 15:29:19
从这25届年会的名称看变化。1984年~1986年,开始的3届,称为“全国美育座谈会”,1987年~2000年的14届,称为“全国美育研讨会”,2001年~2008年的8届,称为“全国美育学术年会”。
在本人参加的22届美育年会中,承担的任务是美育论文的评审工作,主要负责评审的资料组织、确定标准、颁奖及讲评。这项工作的开始阶段十分繁重、十分艰苦。证书没人打印,只能手写。每次评审结束,为搞好证书,常常通宵达旦。还时有不愉快的事发生,有代表上门责问:“我的论文在某某地区得到一等奖,怎么只给三等奖?”为解决评审中的矛盾,1991年7月,在江苏无锡召开的全国第8次美育研讨会上,由我执笔拟定了“全国美育论文评审标准”,每次评审小结先宣读标准,然后按标准选择典型实例进行讲评,这样不仅减少了矛盾,而且美育论文写作水平逐年有所提高。
当时,确定的美育论文评审标准为:
一等奖:论点鲜明,有独到见解;有较高的理论深度;论证严密;行文符合论文规范。
二等奖:论点鲜明,有一定新意;有一定理论深度;观点和材料统一;行文较符合论文规范。
三等奖:有较明确的论点;经验总结能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行文基本符合论文规范。
尽管美育论文质量有了提高,但这个评审标准沿用至今。1993年7月,在陕西临潼召开的全国第10次美育研讨会上,大会安排我作了“美育研究与论文撰写”的专题报告,不仅从美育研究与论文撰写的关系上作了明确的诠释,而且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给与会者解除了一些困惑,从而提高美育工作者美育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的能力。在此以后的10多年论文评审中,看到与会者递交的论文发生了变化:由油印稿到递交铅印稿;由美育心得体会到递交美育课题研究成果;由单篇美育文稿到递交美育专著,真可谓今非昔比,刮目相看,美在眼前,美在心田。
为了生命美育的共同追求
现任中国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孙俊三教授,在为我的专著《美,在爱中寻找》的题为“生命的体验,深情的歌”的序言中,对本人的美育工作予以充分肯定:“邹荣先生历任学术委员、专业委员会委员,既见证了全国美育专业委员会经历的风风雨雨,也为专业委员会学术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见证了上海市美育实践的进步和深入。他担任普陀区学校美育研究会秘书长,长期负责指导普陀区中小学、幼儿园的美育工作,参与并组织丰富多样的审美教育活动,运筹于帷幄,出彩在校园。他主持了多项美育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取得很大反响和普遍好评。”孙教授的如此评价,是对一位长期从事美育工作学者的尊重与激励。孙教授还指出:“在美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中,已经雄辩地证明,美育事业取得成功,要坚持三项原则,即美学导向原则、对话交流原则和综合渗透原则。更重要的是,为了美育事业,在美育园地里耕耘,除了具有健全的人格特征和深刻的人文情怀之外,还必须有执著的探究精神和深刻的审美体验。”我不仅十分赞同孙教授的观点,而且将他的观点付之于实践。
朋友们,与美同行,美育人生。当今的美育人生,不像财富人生那样财大气粗,不像艺术人生那样光彩照人,也不像教育人生那样富有诗意。美育人生还未被所有的人所理解,偶尔也会听到个别不和谐的声音,然而美育人生追求的是人生目标的最高境界,美育工作者应该首先美在心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自身而言,已退休返聘9年,我很赞赏哲学家周国平的名言:“健康的全部价值是愉快地享受人生,然而最主要的享受方式是做我们真正喜欢做的事”。美育是我的事业,而不是我的职业。美育是我最喜欢做的事,健康着,美育着,享受着。20多年来,与美同行,乐此不疲,无怨无悔,情有独钟。因为我选择了美育人生,以美育享受人生。继全国“十五”重点课题“融合式美育的实践研究”以后,普陀区学校美育研究会由本人主持的“十一五”全国重点课题“未成年人生命美育的实践研究”已实施四年,并已结题。2010年,为推广此项研究成果,我们将组织“让生命开花”的主题征文,并出版征文专辑。我崇尚生命美育,更追求美育生命。在生命美育的实践研究中,尽管遇到不少困惑和压力,但我怀着“与美同行,美育人生”的情感,还将带领一支美育骨干队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为了美育事业的发展和兴旺坚持不懈、继续追寻。
美,在爱中寻找,让美育滋润我们心灵;
爱,在美中升华,让美育伴随我们成长。
2009年11月8日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普陀区学校美育研究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