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国青少年艺术人才网
服务热线:400-8105-280
专注10年
专注30+城市
服务100+团队
服务12000+人才
阅读量:次 发布时间:2016-11-28 13:13:53
童年学:童年研究的新可能空间
http://www.gmw.cn 2011-12-23 15:13: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号:大 中 小]
多向建构童年学研究框架
童年的历史生成、观念形态、现实存在,可构成童年学独特的研究面目。当下,童年学可在传统的儿童成长和发展、社会化、儿童保护等议题外,凸显童年现象的特殊性、童年观念的变迁性、童年生态的复杂性等。
童年学或可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童年史研究。侧重于探索童年的历史生成,回答童年如何出现、何以存在等问题;收集、整理和研究古代相关童年的各类史料,探索童年的历史面貌;研究某一时段的童年史等。方法上可包括人类童年史的宏观研究、个体童年史的微观研究等。二是童年观研究。既可探求童年的知识来源,也可探索观念和现实的相互作用,涉及童年的本体论、认识论的探讨。三是童年文化研究。童年文化是“为儿童创造”或“儿童自己创造”的一切物质、精神的总和,包括童年精神、审美等层面的研究,也包括童年实践层面的研究。历时上,可致力于还原和探索历史上的童年文化状况,考察童年文化的时代流变和当代面貌;共时上,可进行童年文化比较探索,研究不同地区、区域的童年文化。四是童年社会研究。童年议题的呈现与社会结构、阶层、家庭、教育变革、社会政策等有关。童年社会或童年社会学研究,可既关注家庭养育、学校教育、代际关系、同辈交往、身份认同等,也可重视童年的社会变迁、建构模式、社会功能等研究。五是童年生态研究。可聚焦于童年的现实生态,关注童年精神生态的建构,为儿童营造健康、积极的童年成长空间。相关研究可涉及童年与社会文化生态关系、童年生态建构与教育介入、童年空间与新媒介、童年与儿童健康发展等问题。六是童年批评研究。可关注、分析各种童年现象,如童工、儿童士兵、童年剥夺、童年成人化、童年消费等,从既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获取思想资源,基于童年本位立场,创建童年批评理论,促进童年理想的建立和形成。相关研究可包括童年美学批评、童年政策批评、童年福利批评等,反思“成人主义”视野下童年面貌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探求童年重构的可能。
注重跨学科和综合式的研究策略
在研究策略上,童年学可找一个具体的切入口,并涉及其他,形成既有侧重又相对完备的童年学研究格局。
童年学是以童年为特定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学科,是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哲学、传播学、历史学、文学、生态批评、社会政策等各学术领域的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传统学科关于儿童、童年问题的研究,可作为童年学建构的理论来源。童年学的开创将使以往各个学科领域中的童年研究成果体系化、理论化。童年学应坚持历史视野和现实关怀相结合,倡导跨学科和综合式的研究策略,将童年的现实存在、历史生成与童年的哲学思索、生态构建整合在一起,探索童年现象的人文奥秘,解析童年的普遍意义和永恒魅力。
推动童年学研究,目前的任务主要有:一是总结和梳理国内外童年研究的理论经验。从国内看,有关儿童、童年的思想纷繁复杂,亟须梳理,民国时期的相关研究尤值得关注。从国外看,不仅童年研究成果众多,而且时间久远,如专门的童年研究刊物早已出现,有挪威儿童研究中心的《童年:全球儿童研究杂志》、美国俄亥俄大学非洲儿童研究所的《非洲童年:跨学科杂志》等。二是从学理上深入探讨童年学的基本问题、核心概念。如“童年”,有的论者将它看做一个意义体系,有的则视之为一种文化和历史建构。“社会化”、“发展阶段”、“脆弱性”等相关的核心概念,亦须加以批判性审视。三是在学术期刊、报纸媒体上开辟童年学的学术园地,既方便国内外学者的交流和争鸣,也利于集中、及时展示童年学最新研究成果。
(郑素华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