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国青少年艺术人才网
服务热线:400-8105-280
专注10年
专注30+城市
服务100+团队
服务12000+人才
阅读量:次 发布时间:2016-11-28 14:31:46
星期日周刊记者 谢岚
起初,我觉得有些遗憾。美育,是一个非常深奥丰富的主题,老先生一辈子投身于此,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可因为帕金森症的关系,采访得到的内容,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究竟什么是美育,人和美育的关系,上师大附中从1979年开始推行美育三十多年来,遇到了什么挑战和经验,学生从美育中感受到了什么,状态有何不同……等等,均未能透彻地展开。
老先生想必也深感遗憾。他多次提出,就当做闲聊好了,能不能不作发表。 “帕金森,坐立不安,脑子迟钝了,连什么是美育都没讲清楚。”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依旧语调平平,轻而哑,但个中心情,不难体会。
可是几天后,我改变了想法,我意识到,这是一次很好的采访。
其一、尽管我们只聊了美育的一小部分,但即使是这一小部分,也是当下教育的重大缺失,值得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真听听。
哪怕是厕所。今天,很多中学、大学大多盖得很是阔气,不过,它们的厕所,很难说有美感,通常是灰色地砖,灰色应塑料门,沉闷,质量也不牢靠—整个校园,常常厕所就是最先损坏的地方。
其二、第一次采访回来,老先生的形象常常浮现在我眼前。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一个患有帕金森的人,仍然每天通过穿衣服,戴围巾,听音乐,保持着自己的美和尊严,不屈服于岁月和疾病的侵蚀,真是很美。这样一个人的存在,我想,已经回答了美育的意义。
其三,“服务上海三十年”进行至今,张先生是我们第一个采访的身患顽疾的人,他提醒了我们,有很多“服务上海三十年”人,或者也因为健康的原因没有被我们看见。这里也牵出了另外一个命题:我们只能采访 “健康人”吗?“病人”就只能退出公共生活了吗?记者可以和“病人”聊些什么? “病人”又如何珍惜自己的话语权?在这个意义上,关于张世定的报道,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我把这些思考,也告诉了老先生,并且“刺激”他:“您不是从事美育吗?我想,您肯定是个勇敢的人。 ”
这回,老先生的接话倒是飞快:“不勇敢。脆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