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国青少年艺术人才网

  •    服务热线:400-8105-280

专注10

专注30+城市

服务100+团队

服务12000+人才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舞蹈教育

舞蹈教育的普及与提高舞蹈基训与创作的关系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8-08-23 14:34:01

 舞蹈是以人们的内在生命力去表现人体的动作、节奏、韵律的一种综合艺术,它以人体的舞蹈动作作为传达人的真情实感的物质载体,它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它“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当人们的情感达到及至,用语言与其它方式都无法尽情宣泄时,舞蹈就是最好的抒情表意之举了。舞蹈不仅具有自娱自乐、直抒胸臆、交流情感、增进友谊、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了解社会、教化育人,丰富思维、活跃想象,培养兴趣、增强记忆,在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普通高校中,也纷纷增加了舞蹈专业的设置,把舞蹈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这充分说明了舞蹈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中国论文网 /7/view-8007334.htm
  我国的国民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舞蹈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经成为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它具有音乐、美术、体育所不具备的独特的美育功能,舞蹈教育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提高国民素质。舞蹈的基础训练与创作水平都与良好、科学的舞蹈教育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协调、合理的舞蹈训练,不仅有助于左右脑平衡发展,还会提高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塑造体态匀称、举止优雅的形体,促进骨骼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同时舞蹈课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通过普及性舞蹈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保持优美的个人体态,也可以促进学生建立美好健康的人生观和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开发艺术形象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也就可以提高学生舞蹈的创作能力。 
  在组织学员进行舞蹈训练过程中,老师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首先,要符合学生身体发育规律。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生长发育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准备课程计划时,就要考虑到怎样合理地选择分配训练内容。训练的强度、深度要符合学员的接受能力,训练的强度是指训练中总的运动量,包括运动的时间长度及运动的频率、幅度等。训练的强度要在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运动总的时间长度不能过长,如果过长容易引起学生过度疲劳。运动的频率、幅度不能过于激烈,如果让学生长时间不停大幅度的一直运动,精神会高度兴奋,这样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一定要控制训练强度,使训练有张有弛,以便收到预期成果。其次,训练要循序渐进。每个学生的体质、软度、力度、舞蹈感觉等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不断地训练过程中,循序渐进也是不可忽略的一方面。每次训练下来,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有计划性、目的性地指出他们的不足。教师要耐心教育学生,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再次,选择适合不同学生表演的舞蹈节目,如给年龄较小的人排练舞蹈时,应选择健康向上、具有民族性或时代性、易理解、能掌握的作品,可以是我国经典的舞蹈节目,如:《黄河》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编自导的节目。在排练每个舞蹈节目以前,教师首先要把作品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向演员们讲清楚,和他们一起分析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情绪格调等。在排练的后期,对动作的精雕细凿非常关键,因为节目之精彩取决于舞蹈作品的优秀、演员动作的到点到位和表演出神入化。 
  现实告诉我们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下,当代舞蹈再不能沿用旧的思维方式开展舞蹈创作,那样会形成千篇一律的作品。只有不断创新舞蹈专业的思维方式,才能推陈创新,才能创作出独特的舞蹈作品。现今人们的审美水平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快出精品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近年来,专业的、群众性的舞蹈创作领域,涌现出大批能拨动人心弦的好作品。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舞蹈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够;舞蹈创作中缺乏独立的创造意识,过多的依赖他人的经验,随意抄袭别人的创意;各舞蹈院校重视对学生肢体能力、舞蹈技法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教育重视不够等。因此在舞蹈教育普及过程中,要正视到这些问题,不断总结经验。 
  舞蹈创作是一种舞蹈的审美创造活动,由于每个舞蹈家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情趣爱好、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所受的不同的舞蹈教育等等,因此对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使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段,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形象。所以,舞蹈创作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和格式,可以说舞蹈创作对每个人都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任其翱翔。但是,舞蹈创作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它又必须遵循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创作出的产品获得艺术生命力,使它成为在社会中发挥一定影响和效益、给观众以审美感染的精神存在物。在舞蹈教育中,老师良好的引导、科学调动以及各种形式的激发艺术想象力都对舞蹈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舞蹈创作水平的提高就是在日常一点一滴的积累和体会中慢慢培养起来的。我们研究和把握舞蹈创作的审美规范的目的,就是使我们进行舞蹈创作时,要依据舞蹈创作的艺术规律,掌握比较科学的原则和方法,以更好地发挥个人的独特的创造精神。 
  进行舞蹈创作,需要创作者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和素材,只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变化发展。舞蹈教育就要教会演员们平时注意观察每个舞蹈动作,分析每个动作的原理、型态规律、动作节奏,才能为舞蹈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任何创作都离不开想象,舞蹈创作是将人的体形、动作、情感各方面综合在一起的表达方式,因此要想取得情感丰富、内涵深厚、体态优美的效果,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舞蹈教育较难达到的要求之一。要想舞蹈具有独创性,想像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因素。在舞蹈教学中,要细致观察,全身心投入,切身体验舞蹈中蕴含着的内容,加强对舞蹈艺术的知识了解和对舞蹈艺术的风格的学习掌握,使学生们对舞蹈相关的历史、人文、风俗有进一步的了解,更深地引发他们对艺术美、对美的本质等做出深层次的思考。 
  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是舞蹈创作的基础。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因此舞蹈的创作离不开日常的生活,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只有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另外舞蹈的体裁也在舞蹈的整体展示效果中起着重要作用,舞蹈结构的艺术处理,舞蹈主题动作的展示、发展和变化,舞蹈表现手法和各种表现技巧的运用等等,必须符合一定舞蹈形式审美规范的要求,才能创作出充分发挥舞蹈本体表现力、体现出舞蹈艺术规律特点、在艺术上比较完整、具有艺术魅力的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优秀作品。 
  随着社会发展的飞速前进,舞蹈也在随着社会的步伐大步往前走。舞蹈的教育与舞蹈的基础训练和创作水平关系密不可分,因此需要我们舞蹈工作者不断研究学习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使得学生爱学、乐学、易学,更好地发挥创作想象力,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希望从事舞蹈教学工作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延续师辈们敬业的职业精神,让舞蹈更好地推动人类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