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国青少年艺术人才网
服务热线:400-8105-280
专注10年
专注30+城市
服务100+团队
服务12000+人才
来源:中国青少年美育协会网阅读量:次 发布时间:2016-12-06 13:42:59
美育从字面上解释便是美的教育,或曰审美教育。据考,这个词最早使用是德国艺术家席勒。他的名著《审美教育书简》是美学史上的经典巨著。席勒schiller(1759—1805)当时是受贵族的资助,完成的课题成果,相当于今天的受资助的课题成果结题报告。但是,如果我们认真阅读和理解席勒的那27封谈美育的书信,他实际上是接着康德的思想(非功利与无概念、鉴赏力)谈论或者论证的美的本质及其对于人的意义。也许这是美的价值论的最早的系统论述。所以,席勒的美育思想不是指人要受审美的教育,而是要莯浴到美本身。“旅游美”是旅游这种生活方式的产物,它能使人在“日常生活”与“旅游生活”的相互对抗统一中实现精神的完整性,这就是旅游活动美育功能的体现。
一、旅游美育的要义:旅游美理论指导下的“旅游活动”
美无处不在,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或许都有审美的体验即美感经验。但是,正像矿的开采和识别一样,人类经过了几千年才发现八十余种金属元素,尚未发现的或许更多。所谓发现,即能上升到学理上认识其性质和功能。美虽然无处不在,但从人类文明至今,从美学学科上来说,是柏拉图、黑格尔使“艺术美”上升到了学理范畴,成为一个领域;是康德使“自然美”上升到学理层面,正式成为一个美学领域;“技术美”直到20世纪,才由日本美学家竹内敏雄的研究,使其成为国际公认的美学领域。所以,美学领域是不断扩大的。在人类审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已经成为美学的三大领域,其理论与实践都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旅游美是在旅游成为大众生活的时代条件下,经过当代学者的努力才成为一个新的美学领域。旅游美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创生出来的一种美即美感,要从理论上构建旅游美的理论体系,以适应旅游时代的需求,审美对象与美感经验的研究就成为旅游美学理论构建的基础工程。从理论上来说,与旅游审美态度形成意向性结构的事物构成旅游审美对象。从实践上来看,旅游美创生中的质料表现为旅游景观。所以,我们把作为旅游审美对象的旅游景观界定为旅游美创生中的可感物像的总称,它是旅游美及美感发生的质料。鲍姆嘉登基于18世纪启蒙时代对理性的极致推崇的背景下,提出感性也有着一种“低级”的认识作用。他的《aesthetics》的原义应为《感性学》,探讨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问题。到了20世纪,日本学者中江肇民便用汉语“美学”二字翻译aesthetics,遂使《美学》称为一门学科。后这个名称传入中国,成了中国的《美学》。所以,美学,aesthetics是一门感性之学, 美感经验就是审美事件发生时所呈现的一种独特的陶醉的瞬间状态。旅游活动创生的美感我们称为旅游美美感经验。那么,顾名思义,旅游美育,就是指旅游美理论指导下的旅游活动。
二、旅游美理论的核心:
旅游活动创生旅游美 旅游活动是“旅游者”进行的感性活动活动。 旅游活动所以是一种能创生美的活动,它符合创生美的规律,是使人获得“解放”的活动。席勒所说的“成为人他才游戏”,“游戏他才成为人”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得最为彻底。为什么说旅游活动中的人是表现“解放”了的人呢?最重要的是它解决了“团体”与“个人”这一对矛盾。从人的本性来说,他是群居动物,他不能独立存在,从人的实现来说,又需要个体,只有个体的我才能使真正地实现。旅游活动解决了“团体”与“个体”这对在第一空间解决不了的矛盾。那么,什么样的旅游活动才创造出最大在价值的旅游美呢?这就成了一个美学的难题。纵观中外美学史,直接研究这一问题的没有。但是,实用主义美学的研究,特别是杜威的《艺术即经验》(Artas Experience)为我们提供了建设性的理论资源。
杜威认为,世界并不处于人的对立面,而只是人的环境而已。活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是给定的事实。活的生物与环境接触产生了经验。在这种经验中,即包括环境作用于活的生物所产生的受(undergo),也包括活的生物作用于环境所产生的做(do)。因此,经验并不只具有被动的一面,也有主动的一面。不仅如此,他还指出,经验是动态而非静态的。活的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处于平衡丧失和平衡恢复的过程之中。这种平衡的失与得的过程,就是活的生物与环境相互改造的过程。这种动态平衡的过程就产生了经验。这种经验既不是纯粹主观的,也不是纯粹可观的,它是人与环境相遇时出现的。
从这种对经验的定义出发,杜威进一步提出了“一个经验”(an experience)的概念。日常生活的经验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在生活之流中,各种各样的经验在错综复杂地相互作用,我们的注意力被不同的事件所吸引,我们的情感表现常常被打断和压抑,我们的某一具体活动不断受到其他活动的干扰。但是,人有一种获得完整经验的内在需求。一件事情没做完,我们总会惦记着它。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会让我们惦念不已。 “一个经验”就是一次圆满的经历。一项工作圆满完成,一道数学题成功解答出来,一次游戏玩得很尽兴,一篇文章学完,都得到了“一个经验”。一次大难不死的经历、一次旅游、一餐饮、一件事的处理,这些经验不一定是正面的,使人兴奋、愉悦、陶醉,它也可能是反面的,使人感到痛苦、忧伤、悔恨。只要具有一种自身的完整性(整一性),从而具有意味,就成为“一个经验”。
(一) 旅游活动的“五个活动节点”
旅游美的创生生是以旅游过程的活动为基础的。那么,什么样的怎么样的旅游活动才创生出旅游美呢?这就需要确立旅游活动的单位和结构。“次”是旅游活动的基本单位,一次旅游活动过程由前过程、过程、后过程三部分构成,表现为五个节点:愿游—行游---居游----憇游----忆游构成的逻辑结构。
1、愿游:愿者,本义:本初的想法。愿游者,旅游之“本真的念头”也。愿游活动指旅游动机的形成过程,是旅游活动的起动节点。
2、行游:行者,走也。行游者也。行游是指旅游活动中的客人在景区游览观赏活动,——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观照交流。
3、居游:居者,住也。居游,客居之游也。居游就是在当地租房居住下来,再四处漫游,深入体验游戏生活。
4、憇游:憩者, 休息也。have a rest。憩 :憩息,小憩片刻。憩游就是指所有以狂欢节式的庆祝活动为主体的专项旅游活动。
5、忆游:忆者,回忆也。忆游是人们在头脑中把旅游活动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简言之,一次旅游等于愿游行游居游憇游忆游之和,可以概括为“旅游五节点”。杜威说:“当我们拥有一个经验时,中间没有空洞,没有机械的结合,没有死点”。在这里,我们可以揭露“旅游六要素”理论的谬误了:它不是一个经验的元素的结构,而是多种经验的“机械的结合”,它是日常生活的多种经验的组合,不是“一次旅游”的经验。“旅游六要素”在实践中带来许多危害,应该好好反思。
(二)旅游美的“五类旅游景观”
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审美对象很像是一个受优待的形象,因为它总会从背景当中凸显出来,使自生得以体现。这种体现就是旅游审美意识意向性结构的形成。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与实用对象的区别还在于,审美对象能够呈现自己的作者,同时显示出一定的风格,而如果某个实用对象也具备了这两个特征,那么它就同时转化成了人们的审美对象
1、拟态景观:拟态景观,就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旅游地形象,它并不是旅游地的的镜子式反映,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旅游地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的环境形象。旅游景观的重要特点:大众传播形成的拟态景观影响人的旅游动机。
A旅游标示物:旅游标示物往往具有历史性、构造性与艺术性等特点,它的原型可能是简单的、世俗的、寻常的,但是由于人们在原型上附加了另外的“意义”,使这个寻常之物变得不寻常,成了具有深化的特点——它的附加的意义是虚构的,但不是虚假的,会指向人类心灵中某些价值诉求。
B旅游形象:根据城市本身旅游形象影响因子组合情况,可以把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分为两种方式,一种为综合型定位,另一种为特色型定位。
2、风景景观:风景景观主要由五个元素构成:山、水、林、气、筑。首先是这五个元素有自己独立的含义和状态,同时,也有自己的变形,我们把这种独立的形态和变形称为“单体景观”——即“景物”;进而,不同的景物又能组合成一个相对稳定而易识别的整体,我们把这种“组合景观”称之为“景点”。用“游线”将它们组合起来,结构地存为一个整体,我们就称之为“景区”了。
3、环境景观:形成三种城市风格,二种乡村风格。三种城市风格----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共同的本质是为人创造人和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理想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优秀的人工的环境,它不仅宜居而且宜游。
两种乡村风格:
A农家乐风格: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的“农家乐”,是现阶段农村旅游的基本形式。以城镇居民休闲需要为目标,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形成乡土文化氛围,避免盲目求大求洋:制订实施厕所、排污和垃圾处理等基本生活设标准,逐步提升和规范接待服务水平.
B博物苑风格:博物苑是在博物馆的基础上,包含了其周围以及其中的建筑、山水、动植物等的环境和园林因素,从而不仅能提供教育功能还能提供休闲娱乐功能的更为完善的博物馆。 “苑”中对自然环境的注重,以及可以有效发挥某一特定区域的经济、娱乐、健身、休闲功能。“民族村寨博物苑”中文化保护与利用和整体环境并重,利用文化作为核心吸引力,以自然环境为游览氛围,形成有范围广大的活动空间、环境优美、文化独特的理想游览地。
4、场所景观 场所设计:四元栖居(天、地、人、神)在一堂SITE。从现代五花八门的旅游节目来看,场所景观越来越多了。也就是一种强刺激使人短暂地进入迷狂状态。一场大型演出、一次大型活动、一次节日庆典、一次竞技活动……这种活动往往有明确的主题,有特别的场所,有轰动的人气。所以,我们用“专项”一词来对它进行概述。专项活动产生迷狂的途径往往是使用一种“磁场”的效应——制造一种把人融入其中的强烈分为,这种强烈分为就像大型的“磁场”,每个游客彷佛是一个例子,进入其中便被磁化。如果我们借用“审美场”的理论,那么,这旅游美便是由于“审美场”产生的强大冲击力的后果。有的是某一活动本身的冲击力,如蹦极,如攀岩,如冲浪,如漂流……专项活动是旅游活动中的节目构成,也可以单独成立,如某大型体育运动会的开幕式,如民俗节日的竞技活动等。
5、旅游纪念品景观 旅游纪念品,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精巧便携、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有极高的收藏与分享价值。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要一物多变:变色、变形、变用途;变怪、变丑、变滑稽。 旅游纪念品的审美经验表现为小品诗性。“小品诗性”是借用近年来我国的一种艺术形式“小品”。小品一般从美学上看,可以归纳为审美中的“喜”一类,即“怪”、“丑”、“滑稽”的类型。
(三)旅游美的“五种美感经验
1、神话诗性
在愿游活动中,游客大脑中的“现实”是经历了五次偏离呈现的一种格外的“超现实”图景,一种用想像和借助想像形成的神话图境,令人向往。由于从原型到“超现实”的过程与神话形成的过程极为相似,游客用想像和借助想像把握旅游地,是在自己的头脑里构建了一个神话,于是我们用“神话诗性”来表述这种美感经验。
2、抒情诗性
行游就是指旅游活动中游客在旅游景区的游览观赏活动,是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交流,这种交流创生的美感经验我们称为抒情诗性。黑格尔在《美学》中说:“真正的诗人并无须从外在事物出发,满怀热情的去叙述它,也无须用其他真实环境和机缘去激发他的情感。他自己就是一个主体的完满自足的世界,所以无论是作诗的推动力还是诗的内容都可从他自己身上去找,不越出他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情景,情况,事件和情欲的范围。”遗憾的是我们芸芸众生大多数不是“真正的诗人”,我们需要“真实环境和机缘去激发我们的情感”。于是,我们需要在旅游景区中行游,在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交流中成为自己的诗人—抒发自己感情的抒情诗人。
3、畅爽诗性 我们把居游旅游活动创生的旅游美美感经验称为“畅爽诗性”。居游是旅游生活的最高也是核心的部分,它充分体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游戏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生活方式体现出或表现出了旅游美的最特有价值。居游是生活在一种浪漫的诗情画意中,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的世界。轻松、自由、惬意、快乐、幸福、自豪、自信、自得、自乐,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空间的生活。
4、狂欢诗性 憩游是指参与某种具体的特色文化活动,往往是宗教、艺术、体育、习俗为主体的专项旅游活动的总称。它把人们带入了一种陶醉的状态,进入了一种高峰体验,暂时地失去了自己,进入了一种迷狂的的状态。“狂欢化”这一美学范畴是苏联文论家米·巴赫金提出来的。所谓狂欢化,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式、形式在文学体裁中的转化与渗透。 我们将“专项旅游活动”创生的美感经验称为“狂欢诗性”是由于“专项旅游活动”与狂欢节相似。
狂欢注重的是群体的一种行为与思想的特别解放,在达到群体思想解放之后,个体在这种氛围中领略到人的在我的意义,自我的狂欢体验。这是一种审美高峰体验, 这是一种审美“狂欢诗性”。
5、梦幻诗性
我们把忆游活动创生的旅游美美感经验称为“梦幻诗性”。当旅游活动进行时,游客都在“play”----“游戏”; 当旅游活动结束,人们回忆起它时,发生了“playback”---“ 回放”。但是,记忆又往往会辜负我们,产生“话到嘴边”的现象:就是想不起来了。回忆变成了追忆:需要某种刺激才能唤醒记忆。对于旅游美来说,人们可以通过某物刺激回忆(recall)和再认(recognition)得到实现。旅游纪念品承担了这一功能。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往往会拍摄照片,现在大多使用了录像。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的一种方式,就是在游览过程中购买纪念品。它可以在游客心境好的时候,或遇见老朋友的时候,帮助回忆或再认当时的“旅游情景”。正是由于旅游美可以通过纪念品刺激回忆和再认复活,而且复活时成了“梦幻诗性”,-----超时空的美感经验。
三、青少年旅游美育:通向审美体验的高速动车
所谓旅游,就是一群外地人的活动,这是从本地人的视野来看的。对于当事人来说,他们是离开了常住地(家乡),到了异国他乡来进行短暂的生活。旅游的最主要特征是空间的转移,即从甲地到了乙地。这就是“旅”的本来含义。从“家乡”到了“他乡”,这就是旅游发生的前提条件。其次,就是这种转移者并非为了其他目的,而是为了“游”。仅为游?游者,自由也。也就是不从事在家乡要从事的本职工作,不仅如此,还完全摆脱了在家乡的角色身份及时间束缚,成了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他的任务就是“玩”play,西方文化力称作“游戏”——一种无功利的娱乐活动。而且,他们的活动主要不是用脑,而是用“体”——身体,这也是他们区别于第一空间的活动特点。
从审美现象学视角来看,旅游活动是有具备审美现象发生的条件。审美现象的发生的初始条件,是主体要成为审美主体即具备心理距离——非功利的态度。旅游者所追求的是游玩play本身。游客既不是来学习,更不是来工作,既无事在身,也无事在心,活脱脱一个大闲人,完全具备了审美现象发生的条件。用中国美学理论来说,主体要成为审美主体,必须是“虚一而静”的,处于一种“斋”的状态,而游客正好处于这一种状态。既然游客已经从主体变成了审美主体,那么,审美现象就应该发生。而且,旅游活动开展的地方,往往是具备优质的风景景观和环境景观的地方,即审美对象已经存在,所以,无论从旅游审美现象发生的哪条路径,审美现象都容易发生。
一个经验”理论给我们提供了理解审美经验的另一把钥匙。“一个经验”不一定就是审美经验,但它的确具有审美性质,而“审美经验”只是“一个经验”的集中于强化而已。从这里,我们对旅游美的发生又找到了另一种理论依据,不仅如此,我们找到了发生旅游美的要素:(1)旅游活动的集中性;(2)旅游活动的强化性。那么,我们可以说,判断一个旅游活动的质量就是看它是否是“一个经验”,看它是否具有“整一性”。具备了“一个经验”就具有了审美经验的性质,而要获得“审美经验”,就要对这“一个经验”进行集中与强化。
旅游美育是一种非功利的感性活动,它具有审美事件原发性、关联性、综合性等,而且可以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作为青少年旅游美育,除了通过“家庭旅游”的方式,学校也应组织“学校旅游”活动。学校为什么要放两个假期?就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父母不需要子女做家务活动,那么,青少年度假的理想方式是专项游与观光游的结合-----游学,中小学的假期,学校和家庭都应组织旅游美育活动。大学情况较为特殊,学生已是成人,学生应有自己安排旅游美育活动的意识和能力,社会则应该为他们提供更高层面的服务。总之,在青少年阶段,“家庭旅游”与“学校旅游”应成为旅游美育的组织形式,并通过一种“社会制度”,如传统的春游、秋游的形式固定下来。
近年来,一些媒体比较关注中小学生出游的安全等问题,质疑中小学的春游、秋游:还有没有必要继续春游、秋游?我们认为,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方面,社会对青少年旅游美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旅游行业对此宣传高度不够 。一些家长仅仅将旅游看成是一种修闲方式,认为旅游只是吃喝玩乐的事儿。旅游行业的对外宣传,也往往停留在新开了几条旅游线路、增加了几个旅游景区等层面上。青少年旅游美育,不能简单从硬效益上考虑问题。青少年旅游美育在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全球一体化和地球村的背景下,旅游美育就成为一项事关人类价值(特别是个体价值)实现途径的人类审美文化领域。我们要从民族、国家发展的层面上确立青少年旅游美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显然,我们还“在路上”。